“调解纠纷面对面,你谅我让化积怨。带着矛盾走进来,握手言和满意归。”走进贵州省长顺县静心人民调解工作室,映入眼帘墙上的醒目大字及温馨和谐的布置往往会让当事人怨气减半。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工作制度、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上墙。一张大大的桌子上摆着“当事人”“调解员”“记录员”三张座牌,在谈笑风生中,一件件矛盾纠纷就是在这里归于平息。
工作室成立两年来,无偿为居民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00余件,矛盾纠纷调解率100%,化解率99%,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590万余元,调解台账写满了6大本记录簿。2023年,工作室评为“贵州省人民调解组织先进集体”,2024年,董静、曾兴荣两位负责人被评为“全县优秀人民调解员”。
合力解民忧,他们说“只要静下心来,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提起静心调解室,在长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遇到烦心事,就去静心调解室”“他们调解纠纷调得好”“让人心服口服”“公平、公道”……市民群众都这样称赞。
两年前,为了化解经济矛盾纠纷、物业业主纠纷等方面的突出矛盾,长顺县决定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旨在让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将大量的民事纠纷解决在诉前,减少当事人诉累,最大限度地降低诉讼成本,促进社会和谐。
彼时,董静、曾兴荣刚从工作了30多年的长顺县人民法院退休不久。他们怀着对司法事业的“初心”,主动请缨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重返岗位,开始“调解员”生涯。为此,董静在自己的名字上取了一个“静”字,在曾兴荣的名字上取了一个“兴”字的谐音,“静心调解室”应运而生。
“静心既是工作室的名称,也是工作最大的亮点和特色。”董静说,只要静下心来,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退休前,董静曾担任立案庭庭长,主要负责案件审查立案,善于民事调解工作。而曾兴荣在摆所法庭任庭长十余年,业务经验丰富。他们一个充满激情,一个仔细谨慎;一个知风俗、善调解,一个通法律、有方法;他们一静一动,配合默契,分则各显锋芒,合则所向披靡,成为调解界的“最佳拍档”。
他们第一次接到调处的案子,就吃了闭门羹。原告是一家物业公司,准备起诉一个在外务工的业主。原告一直催促着调解,如果调解不下,就直接起诉了;而被告以在外务工为由,一直不露面,打电话也不接。怎么办?董静觉得还是要静下心来,做原告和被告的思想工作,让他们都降一降“火”,静下心来谈一谈。
故2人兵分两路,董静找到原告,曾兴荣则通过短信与被告多次沟通,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别对双方做思想工作,向他们阐明调解的好处,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同意调解。核对欠缴物业费金额、敲定调解时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双方签订调解协议,物业公司表示对业主的理解,业主承诺先缴纳部分的费用,其余费用年底结清。
两位调解员相互配合,熟悉法律的曾兴荣致力于从法律层面一针见血地为矛盾定性,为各方当事人详细释法,顾及每一方的利益,而善于倾听的董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为各方当事人钝化矛盾、解开心结,起到了“1+1>2”的效果,妥善处理了该矛盾纠纷,实现了当事人双赢的社会效果。这一个案件也成为长顺矛盾纠纷的典型案例,在该县引发了物业的蝴蝶效应,全县长年积累了58个小区物业与业主的矛盾全部得到了化解。据统计,调解室成立以来,已受理物业纠纷案件264余件,进入调解程序的264余件,成功化解264件。
“纠纷分争伸援手、排忧解难为人民”“依法公正调解、高效为民解忧”......一面面锦旗代表着当事人的感激与认可,也是两位调解员为百姓化解纠纷矛盾的真实写照。
调解是门技术活,他们说“方法对头就能取得好效果”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当事人双方恋爱期间产生款项往来,两人分手后,男方要求女方归还借款,女方不同意。通过调解后,最后女方同意归还借款。”
“这是一起劳务纠纷案,因为当事人只能提供一张有头无尾的欠条,又联系不到另外一方当事人,该案件前后用了五天时间才调解完结。”
“这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我们用线上调解的方式为当事人节约了诉讼费13万余元。”
……
提起最近调解过的案子,董静对每一件都记得清清楚楚。问及有何巧解纷争的妙招,她笑而不语,打开手机翻出一个个微信群。
“‘一案一群’是我的工作方式,也是我的制胜法宝。微信群使用方便,能节省时间、精力和交通成本,当事人一般都能接受建议。”原来,董静习惯和当事人建立微信群。她以案件事由命名,将调解员、双方当事人、司法局工作人员拉入群,在当事人之间架起一座快捷解纷的渠道,在群里开展证据交换、谈话、调解、释法,一次次你说我谈,一次次指尖点触,和当事人的距离更近了,很多当事人在“零跑腿”情况下得到赔偿款。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调解难度较大的案件,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会商化解当事人矛盾。
整理前一天的调解工作日志,这是曾兴荣每天的必修课。“案件来了有登记,案结事了有记录”,这是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有时我就想这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怎样才能让双方都满意。”一谈起调解工作,曾兴荣总有说不完的话,也有他的“独门绝技”。“作为人民调解员,就要把调解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就是要说群众话讲群众理,拿群众当自家人,群众也不拿咱当外人,这调解就成功了一半儿了……”
“调解是个技术活,方法对头就能取得好效果。”董静和曾兴荣经过不断的工作实践和探索,创新推出调解工作“听、劝、调、攻、督”的“五字诀”,让广大人民调解员用“静心听、耐心劝、依法调、聚焦攻、用心督”来全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案结事了。
“要把群众当成自己人,把群众的事当成是家事,想尽办法化解矛盾纠纷。”是两位调解员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调解工作纷繁复杂,磨破嘴、跑断腿,调解到深夜、顾不上吃饭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他们却从未抱怨,以一股不畏艰难的“闯劲”投入到人民调解的事业中,成为群众信任的“金牌调解员”,静心调解室也成为了长顺县一块响当当的招牌,赢得群众的赞誉。
做好传帮带教他们说“未来的路还很长”
“背靠背沟通好办,面对面协调怎么办?双方不能面对面协调,怎么达成一致意见?”长顺县常态化组织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业务培训会,每次培训必会邀请两位“搭档”进行宣讲。他们通过问答式、点单式、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围绕人民调解意义、调解程序、业务规范、文书制作等方面开展培训,结合调解工作实际,不遗余力地向长顺县参训调解员讲解调解工作法。
“如果当事人因为工作、身体、交通等原因不方便的,我们可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先通过“背靠背”的沟通方式确认调解协议内容,再建群组织双方进行线上调解。”“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我们有时只凭自己的一已之力是很难化解的,要学会协调各方资源,借力调解....”台上,董静介绍起自己的调解经验时如数家珍,从调解方法和技巧、常见矛盾纠纷的化解方式、调解工作中的注意点,她都倾囊相授。
曾兴荣则把他的“调解宝典”最高法司法解释与适用、调解案例汇编等书籍分享给年轻的调解员们。“调解人民群众之间的纠纷,关键在调,目的在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调解员干调解工作也一样,自己没点儿能力、不懂法律,如何能让群众信服、更好地服务群众。”尽管退休之前有着从事多年法律服务工作的丰富经验,但曾兴荣深知要做好调解工作,就必须不断提升调解能力,他在总结调解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法律和相关专业知识,给自己“充电赋能”,也积极尝试运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方式来化解矛盾。
他们表示:“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不仅要自己加强学习,努力掌握新科技,赶上新时代的脚步,提升业务能力,也要把工作中好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调解员。”两年来,他们为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开展业务培训会16场次,参与人数2000余人次。
“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能学到调解方法、技艺,更能感受到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对人民司法事业的热爱与坚守,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参加培训的学员如是说。
如今的“静心调解室”,不仅是群众“说理儿”的地方,更是长顺县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静心调解室’实现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上交、不激化,把‘死结’变成‘活扣’,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长顺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还要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上下功夫,把具有一定法治素养和法律知识,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群众吸纳到各个调解室参与矛盾调处,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说理儿的地方,让化解矛盾这株“东方之花”在长顺这片土地上盛情绽放。